家谱
在村中的街道旁,有一块断成三截的石碑,碑首刻着“流芳百世”四个字,碑末有“中华民国六年”字样,可见这碑是立于1917年,碑上还有“明故始祖讳克宣,始祖母郑氏、尚氏之墓”,可见这是一块当年孙氏族人立的始祖碑。
61岁的村支书孙君海一直保存着一本《孙氏族谱》
族谱已经很旧,纸张开始变脆,但手写的墨迹依然十分清晰。族谱开头的一段话,清晰显示了孙氏家族的迁移流变:“盖闻源远者流长,根深者叶茂,木本水源之恩,人有同情也。念我孙氏,祖居平阳府,后移路安城西孙和埠居住。次后又迁居冀州。一世讳桐,二世讳炜,三世讳方城,四世讳洪熙。此已元末时也。五世讳溪涧,六世讳乐天,实授刑听之职。乐天生四子,长次仍居冀州,三讳克宣,四讳克智同迁于济南府。此明初洪武年间事也。克智所迁之地,未知其详。惟我始祖克宣居于章邑西北乡和庄,以成家而立业焉。迄于今四百五十余年矣。赌瓜瓞之渐盛,固知燕翼无穷,念支泒之日繁。又恐昭穆失序,爰会合族人,共立家谱,庶乎昭穆朗朗,炳若星辰,支泒绵绵,显同江河。上有以妥先灵,下有以传后世也。故谨志之以昭示来兹焉。”
从族谱序文可以看出,明代洪武年间,孙克宣和孙克智都迁到了济南府,但孙克智的具体地址不明,孙克宣则到了“章邑西北乡和庄”,也就是现在的章丘高官寨镇合庄。
风沙漫天地里只能种点花生和大豆
78岁的孙君新对早前“地处风沙区,土地瘠薄”的村貌深有体会。
孙君新小时候
先是在村里念了两年私塾,学的是四书五经,新中国成立后,旧军成立了章历二小,他又去读了两年小学,学的是新式课本,因为家里没人,两年后他就回家种地了。1953年开始在村里干文教委员,1958年入党,此后一直是村里的干部。风沙很大,土地瘠薄,村里地虽然很多,但是却很难种出粮食,“净是沙土岗子,只能种点花生和大豆,孩子们在地里扒出花生来,剥开皮就能吃,花生在地里就被晒熟了!因为风沙大,村里人出门,都得戴风镜。”
上世纪六十年代,村里开始种植防风林,先栽了柳树,又种了刺槐,上世纪七十年代大会战,修了五条干渠,把小清河的水引了过来,情况才稍微好点,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引来黄河水,加上此前不断地种防风林,风沙才被彻底治住。
1976年,孙君海22岁,“三身衣裳当彩礼,六个小盘娶媳妇”,他记得很清楚,那时候家里还吃不上白面馒头,只能吃地瓜干,“六个小盘”装的都是白菜、萝卜、菠菜啥的,不见肉食。到八十年代,总算是吃上馍馍了。
风沙治好了,土地也就不再贫瘠,小麦能种,玉米也能种,如今种玉米,一亩地能收一千四五百斤。
古村里的老教堂
合庄村的老房子,没有南部山区那些村里那么多,早前很多土坯房,后来都翻盖了。但奇特的是,小小的村庄里,却“隐藏”着一个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教堂。
据光绪三十三年《章丘县乡土志》记载:“天主教,自康熙初年传入本境,迨咸丰、光绪年间续添。”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后,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,英、美、法、意、德等国的传教士纷纷进入山东,章丘境内也迅速建起多处天主教堂,其中胡迪、合庄天主教堂最为有名。
合庄教堂始建于1934年。该教堂结构新颖别致,青砖红瓦,既有德国教堂建筑风格,又有我国民族特色,是章丘北部最大的教堂建筑。
据说,建教堂的起缘是在民国二十年初
水南村有个光棍无赖从合庄村买了五十多户人家的花生,村民多次讨要花生钱他都不给。合庄村孙元会为人仗义,好主持公道,听说此事后气愤不已,便想对簿公堂,打官司。可平民老百姓进衙门打官司谈何容易,得找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帮助。他们打听到胡迪天主教堂的德国神父在县衙进出很方便,县太爷事事都让他三分。于是找到了这位神父说明来意后,神父说:“我帮你们打官司并不难,但是有一个条件,官司打赢后,你们必须加入教会。”孙当即答应。于是神父专程去了章丘城见了县太爷。由于神父的斡旋相助,官司果然打赢了。
神父之所以积极帮着打官司,就是为了拉老百姓入伙信教。结果官司打赢后,孙元会等二十四户人家也就入了教。
如今在村里看管着教堂的吕全海老人说,建教堂是在1934年,但早在1932年,就开始建窖烧砖,整个工程共耗资大洋两万。正因为建筑结构合理,工程质量要求严格,虽经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,至今保存完好。
版权所有:巨野七彩贝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鲁ICP备15012399号-5 企业执照信息公示 手机:13375303030 网址:www.zhguoshi.com 地址:巨野县开发区